经典里的中国智慧——平“语”近人(国际版) 第一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APD NEWS

text

05:45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是生态文明的真谛。

  • 习近平

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难以弥补的创伤。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我们该如何做好资源管理,应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在这段讲话里面,习近平引用了一处典故:“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年》,当时的名臣陆贽就土地过度使用的问题向唐德宗建言献策,“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这明确提出了土地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度的,所以人们对土地的索取也应该有一定的“度”,要有所节制。

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在外籍释义人龙安志(Laurence Brahm)眼中,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天人合一”。

“我认为现在中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对如何重新平衡经济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考虑,如今在习主席倡导的生态文明政策的引领下,大量投资在短时间内投入到能源的转换。从化石燃料转向绿色能源,这是一个重大决策,是重新平衡环境的政治愿景。”

在中西方的不同语境之中,这一典故也传递出颇具中国智慧的价值观。“大约从中世纪开始,西方的思维就是二元论;而在亚洲的思维中,传统上是围绕着阴阳的概念来进行的,阴阳不是对立的,”龙安志说,“因为归根结底,这与平衡有关,这是中庸之道。万物的运行规律不断向前,最终与自然达到和谐。”

“首先,如果我们即将进入一个绿色能源的新时代,无论是法律、工程、城市规划,还是工业利用、垃圾管理,所有这些都要从绿色发展角度再重新考虑。”龙安志提出,“这个理念已经落实到了社区层面,人们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了。幸运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自始至终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理解了这一点,让所有人达成共识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