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家:香港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微 但要未雨綢繆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王欣)今年3月以來,多國接連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人們將目光再次聚焦在了這條環太平洋地震帶。香港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距離這條活躍地震帶頗遠,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微,但不代表不會發生,要未雨綢繆。

香港會發生大地震嗎?香港天文臺網站數據記載,世界大部分的強烈地震都發生於地殼板塊邊緣。香港位於歐亞板塊內,而並非處於板塊邊緣。著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歐亞及太平洋板塊的邊界並貫穿日本、台灣及菲律賓。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土力工程處報告,香港地震活動的最新評估維持‘低至中度’。香港距離這條活躍地震帶頗遠,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微。”香港天文臺科學主任許大偉說。

天文臺記載,天文臺1905年開始記錄香港有感地震,至今共有178次強度不等的有感地震記錄。而由1979年香港短週期地震臺網投入運作起計算,直到2016年,天文臺共錄得69次有感地震,平均每年大約2次。

雖然現時科技突飛猛進,人們對地球物理的認知增加,但對地震及其成因的了解仍然處於初步階段。許大偉說,香港天文臺沒有預測地震。事實上,專家普遍認為地震不可預測,比較務實的方法是緊密監測。

他說,香港在監測地震方面的水準,和其他地震頻發地區和國家如台灣、日本等差不多,我們有能力在幾分鐘之內定位地震發生地,和全球幾百個國家和地區都可以實時交換數據。

天文臺數據顯示,天文臺的地震數據處理系統實時收集全球地震臺網和香港地震臺網記錄到的地震波數據,計算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及震級等地震參數。天文臺亦接收來自國家海洋局、國家地震局、廣東省地震局、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等發出的地震和海嘯信息。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鄺君尚表示,人們常說香港沒有地震,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舉例說,香港有記錄以來烈度最強的地震發生於1918年2月13日,當時震央位於距離香港300公里的汕頭,香港的地震烈度估計為7度。當年位於港島半山堅道27號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損毀嚴重,成為香港歷年來唯一因地震帶來破壞的個案。

鄺君尚說,《中國地震動區劃圖》及《中國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已將香港界定為7度地震烈度區, 香港需要制定抗震建築的規範。

鄺君尚透露,香港之前一直沒有對建築物抗震能力提出具體的要求,近期,特區政府屋宇署已經委派一間顧問公司,就本土建築物制定有關防震規範。“地震神秘不可預測,我們只有做好防範工作,以及震後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損害。而對於現有的建築物要加設抗震措施。”他建議。

雖然香港屬低中度地震區、大地震發生的可能性不高,“然而一旦發生地震,中度地震的破壞性亦不可小覷,香港人口密度高,房屋密集,後果也會相當嚴重。”鄺君尚強調。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周錦添對新華社記者說,現時香港僅有政府新的建築物如灣仔警察總部、主要橋梁有考慮抗震因素,私人樓宇大都沒有。“但即使有抗震功能,強震來了,也未必保險。”香港經常遇到颱風,所以樓宇的抗風能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颱風可以預測,但地震卻難以預測,很多都是一個未知數。”周錦添說。

周錦添指,如果真的發生地震,首先找一些硬的桌臺,抱住頭,蹲在下面。他說,日本和美國所有中小學,都會做地震來襲後的演習,香港就沒有。他認為,沒有發生不代表不會發生,要未雨綢繆。

許大偉說,地震來臨時,“鎮定”是最重要的,“不要在地震發生時瘋狂逃跑,因為那樣可能會被墜落的物體砸到。地震發生後,可以檢查煤氣、水電有沒有關好,降低其它潛在風險。”(完)